国家级教学成果奖
时间 |
等级 |
获奖名称 |
参与人 |
2001年 |
一等奖 |
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|
袁驷、龙驭球、辛克贵、钟宏志、须寅 |
2005年 |
二等奖 |
建设结构设计大赛平台,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|
石永久、袁驷、过镇海、王志浩、江见鲸 |
2014年 |
二等奖 |
“技术+管理”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|
石永久、冯鹏、郑思齐、刘洪玉、袁驷 |
北京市教学成果奖
获奖时间 |
奖励等级 |
项目名称 |
获奖人(集体) |
1989年 |
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局级奖 |
本科结构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 |
支秉琛、匡文起、江爱川 |
1993年 |
二等奖 |
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|
滕智明、李著璟 、罗福午、庄崖屏、石裕翔 |
2001年 |
一等奖 |
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|
袁驷、龙驭球、辛克贵、钟宏志、须寅 |
2001年 |
二等奖 |
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|
叶列平、江见鲸、张惠英、王志浩 |
2004年 |
一等奖 |
建设结构设计大赛平台,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|
石永久、袁驷、过镇海、王志浩、江见鲸 |
2004年 |
二等奖 |
土木工程CAD/CAE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|
张建平、任爱珠、马智亮、徐千军、吴炜煜 |
2008年 |
二等奖 |
创建国际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,服务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 |
袁驷、方东平、杨述、明亮、孙利强 |
2012年 |
一等奖 |
“技术+管理”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|
袁驷、冯鹏、郑思齐、刘洪玉、石永久 |
2016年 |
一等奖 |
构建土木工程国际化培养体系,造就国际工程建设领军人才 |
方东平、冯鹏、李萌、廖彬超、李小冬、石永久、郭红领、王强、刘洪玉、陆化普、吴建平、施刚、纪晓东、陆新征、Roger Flanagan、杨赞、李楠、郑思齐、刘方 |
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
时间 |
等级 |
名称 |
参与人 |
1997年 |
二等 |
《世界著名建筑结构》课程教学 |
张惠英、秦权、那向谦 |
《建筑设计概论》课程教学 |
祝文君、王作垣、叶桢翔 |
||
计算机应用研究室的毕业设计工作 |
马智亮、张建平、任爱珠 |
||
《钢结构》课程教学改革 |
石永久、王元清 |
||
2000年 |
二等 |
《测量学》课程教学改革 |
过静君、程锦、刘钊、季如进、张远智 |
《钢筋混凝土》课程的现代化教学与课程建设 |
叶列平、江见鲸 |
||
2002年 |
一等 |
《土木工程概论》课程教学 |
刘西拉 |
二等 |
《土木工程计算机绘图》课程改革与建设 |
张建平、任爱珠、刘斌 |
|
2004年 |
一等 |
创新、挑战、团队—建设结构设计大赛平台,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|
石永久、袁驷、过镇海、王志浩、江见鲸 |
2004年 |
二等 |
《混凝土结构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|
叶列平、江见鲸、冯鹏、王宗纲、胡伟红 |
2006年 |
二等 |
建筑材料系列课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 |
阎培渝、张君、李克非、郭自力、张志龄 |
发展高级职业资质教育,促进建设管理学科建设 |
袁驷、杨述、崔占华 |
||
2008年 |
一等 |
贯彻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,探索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|
袁驷、方东平、杨述、明亮、孙利强 |
二等 |
《钢筋混凝土有限元》课程教学改革 |
陆新征、江见鲸、叶列平 |
|
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体系建设与规范 |
王守清、魏法杰、张连营、王媛 |
||
《建设管理课程综合设计》课程研发与教学实践 |
邓晓梅、王守清、张 红、张智慧、李小冬 |
||
建立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塑造卓越清华培训品牌 |
辛克贵、王守清、强茂山、杨述、吴琼 |
||
2010年 |
一等 |
交通规划理论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|
陆化普、李瑞敏、石京 |
《物业管理》精品课程建设 |
季如进、郑思齐 |
||
二等 |
现代工程师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——《混凝土结构》课 |
叶列平、冯鹏、杨军、赵作周、王宗纲 |
|
现代测量学的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型人才培养 |
刘钊、赵红蕊、白征东、程锦 |
||
以知识实践和就业实践为依托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|
郑思齐、李小冬、熊俊、郭晓旸、石永久 |
||
培训为媒,校企结缘,创造工程管理学科国际接轨的科学发展模式 |
杨述、吴凡、韩晓峰、方东平、袁驷 |
||
构建自主研发体系,塑造百年教育品牌 |
王守清、辛克贵、杨述、明亮、张艳 |
||
2012年 |
一等 |
着力建设青年教师队伍,创新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|
冯鹏、陆新征、李全旺、杨军、潘鹏 |
面向前沿、立足实践的《工程经济学》课程改革与创新 |
唐文哲、郑思齐、龙奋杰、刘洪玉、强茂山 |
||
二等 |
清华大学国际工程暑期学校—全球视野、行业前沿,模式创新、国际品牌 |
方东平、吴凡、陈传、韩晓峰、魏敏 |
|
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,创新施工实习教学体系,推进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 |
李小冬、冯鹏、郑思齐、杨述、刘洪玉 |
||
野外测量实习在全方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|
赵红蕊、刘钊、白征东、程锦、张玉芳 |
||
德才兼备,文化育人——以一二﹒九合唱推动基层集体建设和文化建设 |
马智亮、刘西拉、杨帆、杨薇、程晓辉 |
||
2014年 |
一等 |
以“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”为导向的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|
方东平、廖彬超、郭红领、Roger Flanagan、杨赞 |
创新国际化培养模式,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|
李萌、纪晓东、李小冬、施刚、冯鹏 |
||
二等 |
以实训项目为载体的房地产实践教学建设 |
杨赞、刘洪玉、季如进、刘方、郑思齐 |
|
2016年 |
一等 |
本硕贯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——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 |
冯鹏、李全旺、吴璟、李瑞敏、刘洪玉 |
二等 |
创新工作平台,贯通骨干成长路径,探索党建育人工作新体系 |
石永久、李小冬、苏舒、郑思齐、刘晖 |
|
2018年 |
一等 |
土木、建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创新:“课堂 -实验室-实践基地”一体化教学模式 |
于清、李小冬、杨述、韩建国、方东平 |
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水平检测模式的研究 |
袁驷、邢沁妍、叶康生 |